你知道的关于美食的故事及有趣的事有哪些?
徽菜臭鲈鱼的故事,很久很久以前,有个安徽的大商人,非常喜欢吃鱼,一次走水路买了鲈鱼处理干净撒上盐腌制一下准备吃,由于路途遥远,颠簸劳累把鲈鱼给忘了,几天以后想起来了,一看鲈鱼已经不太新鲜有点发臭了,扔了吧有点可惜,最爱这一口,就洗洗用油煎制两面金黄,红烧了。用筷子夹一块一尝,美味啊,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鱼,比新鲜的还要好吃。鱼肉经过腌制以后更加细腻成蒜瓣状,鲜香可口,微微有点臭,但是香味更浓,吃上一口简直欲罢不能,从此以后这道菜就传开了,成为徽菜的代表菜。
日暮长街吃火锅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
四川火锅的由来:四川火锅最早出现的的时间大约是在清代道光年间,而来源则是起源于长江之滨—酒城泸州小米滩的船工纤夫。
当时,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。停船后即开始生火做饭驱除寒冷,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炊具就只是一瓦罐,罐中盛水,加入辣椒,花椒,老姜等佐料,再加入各种蔬菜。船工们吃后,觉得美不可言,就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的在长江各码头传开了。
重庆是长江水路交通要道,比泸州大很多。这种食俗沿袭而下,传至重庆后,就又有了一番新的变革。当时一些苦力见到这种吃法后,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扔掉的牛内脏到长江边洗净,切成小块,和船工们一起吃。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,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。
再后来有人干脆用一挑箩筐,一头放牛杂,小菜,一头放一泥炉子,用一口大铁盆放在炉子上,每天走街串巷的叫卖。直到民国二十三年,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。
抗日战争时期,四川火锅日益兴盛,官场要员,金融巨头,商人,记者等都以吃火锅为荣,当然火锅的档次也有了提升,铁盆换成了赤铜的小锅,菜品也更加丰富。当时戴笠就开过一次500人火锅宴,来显示阔绰大方。
四川火锅风味特点
1.鲜香味美
2.口味大众化
3.制作精细
4.用料更广泛
5.乐意方便
6.养身健体
四川火锅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。“火锅”一词即是炊具的名称,还是技法,吃法与炊具的统一。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
给你讲一个57年前我们卖吃的的故事
1962年是国家最困难的一年,也是青岛市民难渡的灾害年,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特别苦,一切物品都得凭票购买,就是买斤蔬菜,都需要票。还是上级领导有主意,提前做好了备战备荒的长远打算,下令秋后多***购一些蔬菜当做储备。当时萝卜的价格比较便宜,所以那时就***购了不少萝卜胡萝卜,用赵丽蓉的话说,就是“萝卜开会”啊!
领导指示先把蔬菜委托给公司安排他们贮藏起来,等晚些市民的温饱缺乏保障时拿出来救灾,应急救命。上万斤的蔬菜就储存在坐落于台东的吴家村前,别看吴家村人不大,仅有几十户人家,但那里的人们觉悟高,守纪律。吴家村人虽知道村前存放了大量蔬菜,却没有一个人去挖、去偷的,不得不说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好,人民的思想觉悟也是高。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春天的步伐临近,公司考虑到蔬菜的保存质量,需要将这些贮藏的蔬菜换土翻窖,让它透气保鲜。可难题就来了,这几十个大菜窖,这么大的工作量,只靠公司的职工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。公司领导犯了愁,想了又想,最终想到了亲切的人民子弟兵,于是就跑到部队求援,请求连队官兵协助他们完成这项任务。连首长听罢,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公司领导:“没问题,地方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,军民一家人,放心吧!我们一定按时到,一定圆满的完成这项任务。”随后向公司领导敬了个标准的军礼,公司领导听后十分高兴,也一把握住了首长的手表示感谢。与首长告别后,领导回到公司,组织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职工积极参加,军民联手一起干。
第二天早晨,由连首长带队全体人员来到了吴家村蔬菜基地,大家动手把菜窖挖开,把贮藏的蔬菜挖出来,在太阳下晾晒一会儿再放回去,用土埋好,保质保鲜,等急需时供应市民。
部队支援地方劳动,为地方解决困难,每个战士干劲儿十足,心情愉快,不到中午12点钟就完成了任务。怪不得说军民鱼水情,57年前的这件小事,体现的确是军民团结,军民友好,军民心连心!
美食跟故事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,但我们平时在外面吃东西事留心注意一下其实不难发现,很多有名的食品都有着一段故事,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:
1.涮羊肉
“涮羊肉”是名特风味。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。700年前,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,想吃草原美味“清炖羊肉”。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,不料敌情突发,做“炖羊肉”来不及了,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,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,放点调料送了上去,忽必烈饥不择食,吃罢迎敌并获全胜,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,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,群臣吃后赞不绝口,忽必烈赐名“涮羊肉”。
2.腊味合蒸
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,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。从前,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,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,以乞讨为生。一日来到省城,因时近年关,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。刘七见天色已晚,早已饥肠辘辘,便把腊鱼、腊肉、腊鸡等略一洗净,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,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,生起柴火蒸开了。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,且席上嘉宾满座。酒过三巡,菜已上足,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。
主人忙问家童,还有何等佳肴,快快端来。家童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,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,准备受用。家童二话不说,上前端起蒸钵就走。刘七一急,紧追而来。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,忙伸箸夹进嘴里,连说好吃。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,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。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,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,挂出“腊味合蒸”菜牌,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。从此“腊味合蒸”作为湘菜留传下来。
3.无为熏鸭
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。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,给人家放牛。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,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,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。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,就在野外割些茅草,架起火来熏烤。有时烤不熟,便埋在火灰裏,等第二天扒出来,鸭肉又香又烂,好吃极了。后来,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,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***马常有发扬光大,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,从此无为的马常有***熏鸭生意做大了,而“无为熏鸭”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。